文/本刊记者 李前
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我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步伐加快。实践证明,“走出去”并非易事,各项风险加持,令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或以失败收场。不过,总有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站住了脚跟,它们的经验或值得借鉴。
亨通集团是一家低调的实力派企业,从2005年开始,亨通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国际化路程,艰辛但收获良多。在2017年8月25日举行的我国驻外使馆外交官与民营企业面对面交流活动上,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说:“在海外的企业,稳定是头等大事。”这样的肺腑之言值得将要或正在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回味。
“三步走”
放眼市场,我国默默做实事的企业非常多,它们不张扬、不浮夸,用汗水和责任心在海外扎根。亨通就是一家这样的企业。
公开资料显示,亨通集团创建于1991年,是一家服务于光纤通信、电力电网、海洋通信、量子通信、新能源、互联网、大数据和智慧社区等产业领域的国家创新型企业,也是中国光纤网络、电力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商与网络服务商,以及全球线缆及解决方案主力供应商。从成立时间上看,亨通很年轻,但从它所占据的市场地位看,它又资历颇深。
据崔根良介绍,目前,亨通已在119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国际商标;在全球设立了34个营销技术服务公司;已在6个国家和地区创建了研发产业基地;产品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;光线产能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5%。亨通在海外市场无疑是成功的。
在很多场合,亨通都将国际化“三步走”视为十多年来海外实践的成功关键。这三步分别是市场国际化、产业国际化和品牌国际化。“实践证明,国家化进程充满风险,只能稳步推进,不断探索。”崔根良认为,当产品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影响力之后,就可以考虑产业“走出去”了。
关于第二步“产业国际化”,亨通优先走了并购发展之路,并购不成再自己建设。“照这样的思路,我们先后创建在巴西、印度、南非、西班牙和印尼等国家建立了6家海外生产公司。”崔根良表示,这其中包括并购了46年历史的印度老牌上市企业,有70多年历史、由欧洲人创办的南非公司,以及有110年历史的西班牙铁路通信制造企业。
通过并购海外老牌企业,亨通同时获得了这些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研发、质量和品牌的沉淀,不仅在技术上可实现弯道超车,而且为下一步“品牌国际化”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。
“黄金”经验
正如崔根良所言,“走出去”的风险才是真正的拦路虎。他深有感触地说,企业要发展,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,都要得到政府、社会和员工的支持,更要获得当地百姓和员工的信任和拥护。当然,企业首先要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。
对此,崔根良举了一个实例。南非有一个保护黑人的“BBE法案”,该法案对企业中黑人持股、黑人妇女就业比例、义务培训、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规定,并据此对每个企业打分评级。
可喜的是,亨通南非公司成立1年多即获得了最高评级“第一等级”,从而享受到南非政府的最优惠政策。而在南非所有外资企业中,能获得这一最高评级的企业不足10%。说到成功的原因,崔根良归根于换位思考:“每个国家对国民利益的保护都无可厚非,关键是能否正确对待和换位思考看这个问题。”
在海外并购中,亨通坚持以“稳”为主基调,并实施本地化经营策略。亨通将此总结为 “三步一增”:不裁员,不延长工作时间,不大幅度调整管理团队,并承诺1年内加薪。原任首席执行官继续聘用,采用联席首席执行官委派制度,一切重大决策事物都有联席首席执行官同时签字负责,实现了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通。故事的结尾是,亨通在海外获得了当地员工的信任,自身同时实现了“稳步”发展。
有时候,海外并购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不是良策,确有一些企业在收购前期一切顺利,最后却倒在了整合阶段。亨通的实践经验或是一剂良药。
如今,亨通的电网工程、通信项目等已经植入巴西、俄罗斯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。下一步,它将沿着“一带一路”走得更远。
评论区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